(文/李郁琴 图/戴声乔 龙欢)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力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追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赴于都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追溯体悟长征精神,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追溯长征源,奋进新征程
7月7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瞻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实践团队员们在纪念碑前深情重温入团誓词,声音铿锵有力,展现出蓬勃的青春力量。
“我来给你们讲一讲长征的这段历史吧!”于都中学历史老师肖林斌被队员们的宣誓声吸引过来,面向着长征路线图和纪念碑,肖老师声情并茂地为队员们讲述起红军长征的故事,“1934年10月17日,红军开始渡河,于都人民把最后一尺布送给红军做军装,把最后一粒米送给红军做军粮,把最后一个人送去当红军……”队员们跟随肖老师的讲解似乎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长征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愈发历久弥新。“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肖老师多次提到这句话,这句话饱含了红军长征前夕苏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队员罗丹说道:“听完肖老师的讲解我感慨万分,正是当年的红军战士的视死如归,才有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康,我们更要不负韶华,为国家奉献青春力量。”
“我爱我们的党,我爱我们的祖国!”稚嫩的童声在于都河畔交织,实践团队员和当地小朋友一同以朗诵表演的方式告慰革命先烈,告白伟大祖国。
步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用80双草鞋制成的中国地图,80多年前,红军正是穿着这样的草鞋将足迹烙在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在长征第一渡口,历史的画面仿佛重现眼前,队员们眺望于都河对岸,更加明白身为新时代青年,更应时常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7月7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何屋,毛泽东同志长征前夕曾居住于此。木制桌椅、木栅窗、煤油灯,扑面而来的是沧桑厚重的革命历史,队员们在这互相分享感悟。“于都之行,让我对不惧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有了更加切实的体会,前辈们呕心沥血,我们应当忆苦思甜,不懈奋斗。”队员彭修兰分享到。
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
7月8日,实践团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抵达了潭头村。沿着村间小路,队员们一同领略潭头村的风土人情。干净整洁的院落、一望无际的稻田、棚间劳作的村民……潭头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现如今,生产公司实现了种植和销售的一体化,农户不用再担心后期销售的问题了”,队员们与潭头村驻村第一书记高清华进行交谈,了解潭头村脱贫攻坚换颜之路,富硒蔬菜、民宿旅游、小吃特产等不断走出潭头村,走出赣州,走向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的手很温暖,很亲切。”这是一位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握过手的老人的话语,队员们从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潭头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沿着村道前行,实践团走进富硒葡萄种植地,成片的葡萄已挂起翠玉般的果实。据了解,近年来,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当地硒土资源,积极引进现代农业公司和技术人员,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富硒果蔬的种植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谈到葡萄的销售情况,村民眼里满是幸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是潭头村入口的石碑上刻着几个大字,是潭头村实现小康的密码,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发扬。
7月9日上午,在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队员们在和村民的交流中了解到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村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调研过程当中,队员们积极参与到大棚种植农务中,灼热的阳光、滴落的汗珠也消减不了队员们的热情。“劳动虽然辛苦,但也很快乐,我在劳动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队员肖荣说到。
7月9日下午,实践团拜访了红军后代孙观发老人,他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时的情景,仍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询问了我的家庭情况,告诉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今后日子会更好……”随后,孙观发老人还向队员们展示了他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并勉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历时5天的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实践队员们收获颇丰。本次实践使队员们在烈日下学会了坚持,在汗水中学会了奉献,在困难中学会了团结,在服务中学会了成长,大家纷纷表示要始终牢记长征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朱姝妍 审稿:宋俊杰 朱姝妍)